在現今數位化的時代,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成為了家長們的心頭大事。良好的閱讀習慣能為孩子帶來終身的學習能力和語言基礎,增進認知發展。

 

 

 

1. 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家長可以在家中佈置一個良好又舒適的閱讀環境,並擺放適合孩子閱讀的書本,給孩子創造一個專屬的閱讀角落,也可以一同邀請孩子一起佈置這個溫馨的閱讀小空間。在讓孩子享受閱讀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加多元的書籍題材,增加孩子的詞匯量及閱讀理解能力。

根據吳宜貞《家庭環境因素對兒童閱讀能力影響之探討》,“閱讀環境”對閱讀學習是充分條件,所以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是重要的。

而周兢《論早起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顯示,要幫助兒童獲得良好的閱讀教育,要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可以接觸到書面語言訊息的機會。

 

 

 

 

 

 

 


2. 參與圖書館說故事活動

在圖書館,說故事活動是很受歡迎的一種閱讀推廣方式,尤其對小朋友來說特別有吸引力。有些圖書館還會舉辦多語言版本的說故事活動,幫助孩子接觸不同語言,拓展學習範圍。不僅僅是說故事,這些活動通常還會搭配手作、小遊戲、唱歌或簡單的律動,讓孩子玩得開心,也更容易記住故事內容(Goulding 等人,2017)。

小朋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學會怎麼把句子說完整,還能練習自己講故事,慢慢地提升表達能力(張鑑茹、劉惠美,2011;Riley & Burrell,2007)。參加這樣的活動,還能給孩子更多機會開口說話,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家長可以帶孩子多參加圖書館的說故事活動,讓他們聽到各種有趣的故事,接觸到不一樣的內容。很多時候,說故事的老師還會跟小朋友互動,問一些簡單的問題,鼓勵孩子回答。這不僅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故事情節,還能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語句的能力。

此外,孩子參加這些活動時,還能跟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師互動,學會輪流說話、專心聽別人說,還能體會和別人一起參加活動的樂趣,這對他們學習人際相處很有幫助。

參加過幾次這種活動後,你會發現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變高了,甚至會主動要求你陪他看書、講新故事,還可能自己坐下來翻書,看得更久!

 

3. 親子共讀

要養成閱讀習慣,不可缺少的還有家長的陪伴!

親子共讀,對增進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透過對話式閱讀,可以啟發孩子,一步一步提升孩子對故事結構的認知能力,以及理解情節的能力。

在大人的引導閱讀下,可以讓幼兒對繪本產生興趣,讓幼兒建立故事書的文本經驗。有足夠的文本經驗,可以提高閱讀的興趣和動機哦!

父母對於閱讀的態度,以及有沒有支持孩子閱讀的心態,也會影響幼兒的閱讀動機。
經過研究發現,家長對孩子閱讀的態度從消極轉為積極,孩子和之前比起來會對看書更有興趣。

而共讀的方式也很重要,家長可以採取較多互動的方式進行親子共讀,比如讓孩子描述圖片、猜猜接下來的故事走向,和孩子一起討論主角的行為和想法等等。這種閱讀方式讓閱讀不只是單向的活動,也可以促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交流,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

因此,除了上兩篇提到的參加說故事活動及營造適合閱讀的環境,家長陪同閱讀也是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步喔!

 

 

 


4. 設定固定的閱讀時間

家長也可以將閱讀規律安排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共讀、借書、自己的閱讀時間、每晚的睡前閱讀時間等,讓孩子逐漸將閱讀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天都可以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中。

讓孩子有固定的閱讀時間,除了可以培養孩子一天中接觸書本的習慣,還能提升閱讀素養。

透過準備大量、種類多元的圖書,引導閱讀經驗缺乏的幼兒,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幼兒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從家長與幼兒共讀的書開始,再擴大閱讀其他類型的書。

幼兒從閱讀自己最熟悉的圖畫書中,建立起閱讀的自信,會更加有動力去探索沒接觸過的其他陌生的圖畫書,而擴展自己閱讀的類型及視野。

經過研究發現,有反覆閱讀機會的幼兒,讓幼兒不只是對閱讀不陌生、害怕,還能自在、投入地進行各項閱讀活動,讓幼兒的閱讀動機、閱讀的量、書籍類別、閱讀自信等都有明顯提升。

研究結果發現,如此提供幼兒反覆閱讀的機會,讓幼兒對於閱讀不再陌生、害怕,還能自在、投入到各項閱讀活動,讓幼兒在閱讀動機、閱讀的量與類別、閱讀品質、參與度、自信都有顯著提升。

總結以上內容,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習慣,要在家裡或學校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孩子在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家長也要撥出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閱讀書本,或是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圖書館說故事活動,這些小步驟都可以讓孩子逐漸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喔!

參考資料:
鍾念儀《公共圖書館說故事活動對幼兒閱讀素養發展之影響:以照護者觀點探討》
張佳琪《多元閱讀活動對幼兒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之行動研究》
許瑞真《例行性閱讀活動對幼兒閱讀動機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