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分離焦慮?

「媽媽不要走!」

「爸爸你去哪裡?」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當你準備出門、去上班,或是送孩子去幼兒園時,他們可能會開始哭鬧、拉住你不放,甚至表現出害怕或焦慮的樣子。這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通常出現在6個月至3歲的孩子身上,因為這時候他們已經開始認得主要照顧者,當你不在身邊時,他們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害怕你不會回來。

但別擔心,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現象!心理學家Bowlby(1969)的研究指出,孩子會依附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是一種天生的保護機制,來確保他們能得到安全和關愛。

🔍 孩子黏人的4大原因一次搞懂!

1. 成長發展的必經階段

孩子在6個月到3歲會出現分離焦慮的現象,他們開始發現「媽媽/爸爸不是一直都在」,但他們還沒學會「爸媽就算離開後還是會回來」。這會讓他們產生不安,而出現焦慮和黏人的行為。

從心理學家Ainsworth(1978)的實驗發現,把媽媽暫時帶離開房間,安全感較高的孩子會哭鬧一下就恢復平靜,安全感較低的孩子卻會持續哭鬧。

 

2. 家裡環境發生變化

如果家的環境有改變,比如搬家、父母工作轉變,或是孩子開始上幼稚園,這些變化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而可能會變得更黏人。

經過心理學家 Thomas & Chess(1977) 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氣質(Temperament)會影響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孩子天生對變化比較敏感,而會更加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

 

3. 習慣有人陪伴,較少獨立的機會

有一些孩子的身邊長時間都有家長或長輩陪伴,自己待著的時間很少,會讓孩子要和家人分開的時候,就會變得特別不習慣。

 

4. 父母的情緒可能會影響孩子

爸爸媽媽可能沒有發現,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影響孩子喔!

如果家長在離開孩子前表現出緊張的樣子,這可能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從心理學家 Bögels & Brechman-Toussaint(2006) 的研究發現,當父母本身有焦慮傾向,孩子也比較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家庭也會影響孩子的焦慮情緒。

 

 💡 總結

黏人、害怕分開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現象,他們在慢慢學習怎麼去建立安全感,以及適應環境的變化。

要幫助孩子克服焦慮和不安,爸爸媽媽可以協助他們建立穩定的活動作息逐步讓孩子適應短暫的分開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建立安全感。

此外,爸爸媽媽的態度也非常重要,過度的擔心或者焦慮,都有可能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反之,用堅定而溫暖的方式引導孩子,在學習放手的同時,也讓孩子自由地探索這個世界,也變得更有自信,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可以擁有更強的安全感和獨立!

 

Zizibooks X 米雅繪圖筆記 共創分離焦慮繪本 

✨多名心理師和家長共鳴溫暖推薦

✨繪者親身經歷的育兒故事

✨和神奇喵一起建立小栗子的安全感

👇點擊連結購買👇

🔗《噓!神奇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