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是不是一看到你要離開就哭鬧、拉著不放,一直說:「媽媽不要走!」「爸爸抱抱!」?其實,這就是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

孩子會怕分開,是因為他不確定爸媽離開後會不會回來。

🔍4個方法,可以協助您幫孩子建立安全感!

1. 讓孩子有安全感,減少焦慮感

每天的起床、吃飯、玩耍、睡覺時間要盡量固定,讓孩子知道每天的會發生的事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可以預測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不會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焦慮。

爸爸媽媽要多陪伴孩子玩和聊天,讓他知道爸媽一直都在身旁。同時,也要不盡量過度干涉,鼓勵孩子自己玩、自己摸索,讓他們慢慢習慣短暫的分開。爸爸媽媽需要陪伴孩子,

根據心理學家 Schore(2001)研究,當孩子越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穩定的愛與關心時,他們的安全感就會越來越多,在和爸爸媽媽分離時比較不會焦慮。


 

2. 練習短暫的分開

爸爸媽媽在開始需要和孩子分開的初期,分開要從短時間開始,再慢慢拉長分開的時間,比如先讓孩子自己玩10分鐘,再慢慢增加孩子獨處的時間,讓孩子逐漸習慣沒有爸媽在身邊的感覺。

孩子在上幼兒園的適應期非常重要,孩子上幼兒園會和家長長時間分開,在上幼兒園的初期可以先讓他熟悉環境,等他習慣後再逐步減少陪伴時間。

心理學家 Fox & Calkins(2003) 發現,比起突然地離開孩子,循序漸進地增加和孩子分開的時間,會讓孩子能更快地適應和家長分開,也會大大減少孩子的焦慮感!


 

3. 讓孩子帶「安心小物」,減少不安感

相信很多人從小都有一個「安全感小物」,像是喜歡的娃娃、毛巾、小被單,帶著這些孩子熟悉的東西,能在孩子和家長分開時帶來熟悉感,可以讓他們感覺比較安定,幫助孩子減少焦慮。


 

4. 說再見要簡單、溫暖,不要偷偷溜走!

爸爸媽媽要和孩子分開的時候,要記得和孩子說再見! 

有些爸媽怕孩子哭,會趁他不注意時溜走,但這樣會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下次分開時只會哭得更慘。根據Main & Solomon(1990) 的研究發現,爸媽偷偷離開,會讓孩子變得更害怕分開,甚至可能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關係。

所以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喔!

 

💡 總結

孩子會害怕分開,是因為他們還不確定爸媽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階段。但透過建立安全感、循序漸進練習、讓孩子帶熟悉物品、正確的告別方式,都可以讓孩子都慢慢適應,變得更有自信、也更獨立!

只要爸媽有耐心、用對方式,孩子一定能放心成長,學會自己面對世界喔!💖